生老病死是我国传统的民生大事,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养老理念的不断更新变化,如今年轻人如何面对衰老,老年人如何人面对死亡,成为了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话题。
社会老龄化不仅是眼前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要采取积极的全面的长期的对策,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单纯养老的概念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得年老的人比如说70岁以上的人就进入了养老阶段,也就是无所事事等死的阶段。而当前社会的各种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已经使得大量的工作尤其是服务业的工作,并不需要太繁重的体力。因此,65岁以上人口的就业可以作为一个正式的现象来对待。
二、重新看待老年保健的问题
中国民间有一句话叫做,闲出病来。考虑到65岁以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如果都无所事事无所用心,那么就真的会闲出病来。当前的饮食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好,65岁以上人口的绝大多数体力都相对充沛,如果终日无所事事,那么这种多余的精力没有出口去发挥,就会反噬而成为/加重各种疾病包括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应当提倡65岁以上人口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相互服务和自我服务。
三、提倡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的创业
日本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65岁以上人口进行创业已经不是新鲜事。比如著名的肯德基的创始人就是从65岁开始新的创业的。按照当下政府的有关规定,女性超过50岁、男性超过55岁就不允许参加创业培训。这就反映出中国政府还没有认识到如何妥善的应对65岁以上人口的创业问题。
总之,顺应现代社会的各项生活基础保障的逐步完善,65岁至120岁区间的老龄人口,不应当只是一个消费者的概念,也不应当是一个传统的无所事事的阶段,而应当成为一个再教育、再培训、再就业、再创业的新的富有建设意义的阶段。年轻人终有一天会老去,老人中有一天会逝去,衰老和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过的命运。如何面对养老和临终,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我们不仅自己要从容对待,也要让老年人安稳的度过晚年。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