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广场舞阿姨们对社交、锻炼和快乐的追求,一面是居民们对‘宁静城市’的向往”,广场舞难题没有难倒深圳。不久前,深圳南山阿姨们戴耳机跳广场舞,“劲舞团”变“静舞团”,收割了一波好评。据南都报道,在深圳福田、盐田、宝安、龙岗等区均有试点安装隔音箱、定向音响、噪声监测设备等,探索以科技化、智慧化手段化解广场舞噪声扰民问题。
其中,龙岗区坂田街道大发埔社区御珑豪园小区物业管理处自制了三面开口的音响罩,音响罩虽然简单,但内部都贴上了隔音棉和风扇,音响发出的声音相对集聚,定向扩散,最大限度地降低音乐声音对住户的影响,同时不影响使用者的收音效果,还兼具满足舞队自带音响的诉求。
一个广场舞治理,激发出了八仙过海的热忱,这是目前深圳各区花样各异的治理手段与探索给人的初印象。而在各显神通的探索之余,关注后续效果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媒体深度挖掘和服务社区的本职。
比如说可精准控制广场舞音乐发声区域的广场舞定向音柱,科技层面的应用理论上或许可行,但在媒体的后续走访过程中,可以发现相关产品呈现出的某种水土不服:“配有定向音柱的跳舞点,广场舞阿姨们仍习惯自带音响”,而且多个舞队聚集在同一个广场上时,为了跳得比别人更“劲”,音量一队更比一队高,“分贝分分钟破70”。
科技感十足的定向音柱,也需要尽可能充分、深入地继续观照用户需求,这是决定其自身问题解决能力和产品效果的关键。更何况,围绕广场舞噪声治理的常见纠纷各方,其诉求都合情合理。老年人需要经济实惠的社交、健身和娱乐,居民需要宁静的生活环境,作为纠纷发生地的物业管理,又没有执法权限,只能劝说。而且,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或早或晚可能也都需要尽可能细致的适老化改造。
耐人寻味的是,对于前述音响罩的“售后”不光是物管在上心,跳广场舞的阿姨也在关注降噪效果。公共空间的各方共享,本身就是不断试探、磨合权利义务边界的过程,在不损害自身权益的同时,谁又不想尽可能不给周边邻居造成困扰?厘清群己权界,就是自由的本质。
皆大欢喜的广场舞噪声治理,制胜的关键可能不在于降噪工具是科技感十足还是土味小发明,关键是在尊重各方权利的基础上,尽可能不限缩或者少限缩某一方权益。不能让任何一方只有被剥夺,没有被尊重,居民的安宁权如此,老人的晚年快乐亦然。
与此同时,在问题化解的过程中,基层治理的韧性与耐心也同样重要。广场舞噪声治理作为普遍性的基层治理难题,不是说拍拍脑瓜子想到一个法子再付诸行动就可以一了百了的。当然,想方设法地寻求具体问题的解决本身,也可以说已经是值得称道的问题意识。但在落地一个噪声治理方案后,跟进评估其真实效果,直面不足并给出有效的破解思路,再继续于实践中观察、摸索和完善,可能才是基层治理这个绣花针功夫需要反复施针,立足长效治理的核心。
权利与权利的和平共处、共享共建,基层治理在其中谦卑谨慎、持续性的用心用力,都是美好城市值得珍视的共同价值。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