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性格是个体60岁以后性格的变化及其特点。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要适应各种的生活变化。由于遗传因素、所处环境、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等条件的不同,因此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差异。
一、成熟型
成熟型老人能够较好地适应退休后的角色变化,能够妥善处理退休后的各种人际关系,并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适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积极发挥余热。他们待人接物会让人感觉很舒服,周围的人也愿意和他们相处。所以,成熟型老人一般拥有良好的社交圈,身心比较健康,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会低一些。
二、安乐型
安乐型老人也能够接受退休后的生活现状,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也比较适应,对现在或未来没有计划,只想悠然自得的生活。但是,他们容易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无论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期待得到别人的援助,所以家人也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关心。
三、防御型
防御型性格的老人在我国较为多见。这样性格的老人不愿承认自己年老的事实,期待用忙碌的生活来回避、抑制自己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他们不轻易相信别人,对感到恐惧苦恼的事情具有强烈的防御意识。防御型老人精神绷得太紧,容易过度劳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比较高。学会适时“放手”、减少忧虑、享受生活是这类老人所需要的。
四、易怒型
易怒型老人很难接受已衰老的现实,过分关注未实现的目标,把自己不得志的原因归咎于他们,容易产生怨恨和绝望的情绪。有些易怒型老人一般在年轻时就比较极端、易怒、暴躁,不擅于调节情绪,做事不考虑后果,更多用情绪释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建议这类老人可以做一些舒缓的活动,借此调节情绪,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
五、自责型
自责型老人通常把自己的不幸归责于自身,对生活前景失去信心,对别人漠不关心,和周围人关系紧张,内心时常感到孤独、无助,如果不及时调节的话,很容易导致不幸。家人应鼓励老人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并及时给与积极反馈,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被认可的。
面对老年生活,老年人应该善于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有意识的克服和改变性格上的不良状态。家人也要正确对待老年人的性格变化,对老年人的心理生活给予疏导,以便让老年人强化良好的性格特征,更好地适应晚年生活。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