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家庭规模正在不断缩小,家庭结构也在不断简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了0.48人,已跌破“三口之家”的数量底线。这种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现象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社会养老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
家庭户规模为何越来越小?
家庭户规模的持续缩减是人口转变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
其一,生育率下降使得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出现了少子化趋势。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在2亿左右。
其二,“单人户”数量的增长,未婚单身青年是单人户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规模已经达到 2 亿多。
其三,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流动范围扩大、流向流量多变。
其四,受价值观、婚育观和生活方式的“代沟”影响,年轻人更希望有自己的小家庭,婚后大多独立居住,以前三代同堂、四代同堂较为普遍,而现在已经很难看见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的景象了,代际居住分离已然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家庭规模小型化将对传统家庭养老
产生哪些影响?
1.空巢老人增多
家庭规模小型化意味着老年人居住的空间缩小,与子女同住或就近居住的可能性降低。子女因为工作或婚姻等原因远离父母,导致老年人生活在单人户或“空巢家庭”。据调查,我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目前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过70%,大量老年人不与子女或其他家人共同居住生活,面临着居家养老的许多生活不便或困难,甚至是安全风险隐患。此外,空巢现象还会给老年人带来孤独、空虚、伤感等心理问题。
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因为没有其他兄弟姐妹可以分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和压力。如果不能照料父母,或是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就会给父母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困扰。并且,由于大城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较高,受经济条件影响,他们也不一定有能力让父母搬到自己身边居住。因此,独生子女家庭更容易造成空巢化,也更需要社会养老服务的支持和帮助。
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家庭成员的照顾和支持。随着观念的转变和城市住房条件的改善,成年子女离开家庭与父母一代分开居住,所能提供的家庭养老照护功能也逐渐削弱。
家庭规模小型化导致家庭内部分担老年人经济和照料负担的人数下降,分担养老压力的能力减弱,家庭内部面临的养老压力显著加大。日益普遍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基本依靠子女照顾赡养的传统居家养老方式遇到困难。独生子女们平日要忙于工作,忙于照顾下一代,必然会疏于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关爱,对父母的晚年生活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周全。
3.社会养老需求增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比重不断上升,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也面临着挑战。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约1.67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高达4000万。
在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背景下,很多家庭成员无法为居家老人提供照护,特别是当老人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能之后,需要长期的生活辅助和照料。一般情况下,在家庭内部也是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年轻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没有时间和精力照护老人。而低龄老人本身也处于衰老期,体力精力有限,因此家庭照护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难以为继,需要公共政策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和补充,否则老人的生活质量将无法保障。
悠然版图养老顾问认为:家庭规模小型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它对传统家庭养老产生了较大冲击,也给社会养老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服务、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在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宣传,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加大社会养老服务投入等多方面进行应对和调整。实现老有所养,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福祉,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