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反诈的背景下,《孤注一掷》成为暑期档黑马影片。作为首部曝光境外网络诈骗全产业链内幕的犯罪电影,取材自全国上万多起真实诈骗案件,以事业不得志的程序员潘生和希望获取高薪的模特安娜的故事为主线,真实还原了诈骗工厂,再现了缅北残酷的场景,为更多的人敲响了警钟。
在当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出行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骗子行骗提供了机会。电信诈骗的案例越来越多,尤其是老年群体已成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
刷单返利、养老理财、养老投资、保健食品免费领、养生课堂任你听……各种诈骗手段可谓是花样百出。这些看似温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陷阱,利用老年人防范意识薄弱,给老年人造成财产损失和精神打击,让老人们防不胜防!
常见电信诈骗手段
01.刷单返利骗局
通过短信、网站、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兼职广告,招募“刷单员”“点赞员”“推广员”,并将其拉入群聊,打着“足不出户、高额佣金”的旗号,要求以刷单形式做任务,骗取钱财。
02.虚假投资理财骗局
冒用正规证券公司名义,扮演成“专业老师”“业务主任”“经理”等角色,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以“提供内幕股票信息”“专业老师指导交易”“保证高收益”等为诱饵,骗取股民交纳“服务费”等,导致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
03.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
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企业客服,谎称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售卖的商品因违规被下架,以“理赔退款”或“重新激活店铺”为由需要缴费,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进而转走卡内资金。
04.冒充“亲朋好友”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及通迅录信息,通过电话、微信和短信等方式,冒充亲友、熟人的身份,打着急需用钱的幌子,设置各种骗局,比如某某生病住院了、某某出车祸了、某某做手术了等等,抓住人性的软肋,诱使老年人向犯罪分子汇款或微信支付宝转账。
05.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
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拨打电话,以涉嫌洗钱、贩毒、拐卖儿童或者法院有传票、信用卡透支、医保卡被冒用等种种借口,打着帮助洗脱罪名的幌子,索要银行卡信息及密码、验证码进行“资金清算”或者要求将其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来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06.销售保健品诈骗
利用老年人渴望健康,迷信专家教授的心理,在网上冒充专家教授的身份,博取老年人的信任,诱骗购买所谓专家的“良药”。老年人因防骗意识较弱,在看到网上“免费用药”“低价售药”等利益诱惑下,一步步陷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之中,使多年的积蓄付之东流。
防范电信诈骗以下几点要牢记!
1、不接听不熟悉的电话,不随意下载或点开他人推荐的软件或链接;
2、任何要求提供个人信息、银行账号、密码等的行为,都要保持高度警惕和质疑,等有家人在场辨别后再操作;
3、不要相信“内幕消息、包赚不赔、稳赢”等话语,诈骗团伙可以控制你的输赢,也可以随时取走你的钱财;
4、遇到问题时,不要慌张,可以暂时挂断电话或短信,多方求证,再做决定;
5、要经常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让他们知道你的近况,以便及时提供帮助;
6、如遇到网络电信诈骗,及时保存通话记录、聊天记录、汇款或转账凭证(如ATM机转账凭条,微信、支付宝转账截图)、要求你下载的APP,尽快拨打110报警;
7、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事出反常必有妖,任何过于美好的承诺往往都隐藏着陷阱。
悠然版图养老顾问认为:电信网络诈骗每天都在上演,五花八门的骗局每天都在更新。老年群体普遍有一些积蓄,时间比较充裕,信息又相对闭塞,他们渴望健康,认知较弱,同情心重,如若缺少家人的关心和科普,很容易被别有用心者趁虚而入。老年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谎言。多了解当前各类诈骗手法,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同时,儿女们也要时刻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常回家看看,多听听老人倾诉,多和长辈沟通,及时了解老人的想法与近况,帮助长辈安装好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及时科普目前网络诈骗的手段,及时防范电信诈骗,帮助老人识破骗局,守好老人的“养老钱”!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