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养老为什么要提倡医养结合模式?

原标题:我国的养老为什么要提倡医养结合模式?

我国是人口大国,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并且未来老年人口比例会继续加重。

伴随着老龄人口的增长,老年人健康程度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据 2016 年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 年,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为 18.3%,总量约为 4063 万。为帮助需要同时解决养老与医护需求的老人们,让他们在安心养老的同时,接受良好的医疗护理服务,医养结合模式应运而生。

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住建部、财政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优化服务衔接、完善支持政策、多渠道引才育才和强化服务管理六方面意见。

医养结合让养老更安心

01.解决老年人就医问题

看病难是老年人生活的一大难题,随着年龄增大,原本疾病就多,再加上行动不便,眼神不好,认知能力差,医院挂号、就医程序繁杂,看病的人多,经常需要排队。老年人一旦患病,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康复机构之间,免不了来回奔波。

相对于传统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能够有效整合现有医疗和养老资源,将医疗保健服务和养老照料服务相结合。像是目前的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虽然也有医务室,但只能满足老人普通的感冒发烧等简单疾病。相比之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还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慢病管理、康复锻炼、健康体检及临终关怀等医疗卫生服务,配有专业的医护团队24小时看护,可以提供用药指导,监测老人身体情况,如遇突发问题及时处理,为老年人和子女提供健康且便捷的保障。

02.提升长者生命质量

在我国老年人群体中,“长寿却不健康”的问题较为突出,增龄伴随的认知、运动、感官功能下降以及营养、心理等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带病生存、多病共存的情况十分普遍。

我国医养机构互相独立,服务内容交集不多,无论是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还是在机构养老当中普遍存在医养分离、有养无医的问题。一方面,医院床位普遍紧张,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科室单一、设备简陋,人员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往往小病不愿看,大病看不了。通过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服务,可以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医”与“养”功能互补,帮助老人恢复正常生活,延缓病情发展,提升生命质量。

03.减轻家属照护负担

大多数失能失智老人病后治愈性差,病情反复发作,生活难自理、长期卧床,因此康复期漫长、照护困难,家人既缺乏专业照护知识,又无法辞掉工作进行全天候照料,请单独的护工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可及性和专业性方面都无法满足老年照护的现实需求,家庭成员因照料老人压力大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在提供医疗附加服务的前提上,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通过政府推行的补贴政策、长护险的试点推行、医社保等结合起来,入住老人自身所需支付的费用相对于住医院来说,性价比较高,而且无需家属耽搁工作来守候,节省了家属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有大量的老人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快速下降,继而对养老、医疗、照料及护理服务的综合需求急剧提高。医养结合是养老的创新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老人和子女的现实需求,为长者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046号建议的答复提到,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这对于老龄化社会下的老年人来说是一项实打实的政策福音。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和地方养老事业的规划发展,老年群体定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发表回复